被强迫看弹窗广告
被弹窗广告任性霸屏
按了关闭键,反而广告接连不断
……
弹窗广告成了“牛皮癣”
甚至有些暗藏安全风险
近期
国家相关部门重拳实招
直指恶意弹窗广告
关不掉、蹦不完弹窗广告惹人烦
恶意插件、虚假广告误导消费
损害消费者权益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显示,58%的应用程序(APP)含有广告,但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强迫用户看广告,而且还自动跳转,着实让人生厌。
图
上海消保委调查结果
弹窗广告如果只是满屏飞还仅仅是让人讨厌,但如果其中含有诈骗信息、恶意应用,就让人感到不安了。
据江苏电视台报道,去年8月,无锡一名小学生看到手机弹窗广告宣传免费赠送游戏皮肤,信以为真,添加对方为好友,并按对方要求扫码转账,结果被骗走多元。
记者调查发现,弹窗广告存在诸多乱象,包括:无法关闭,影响用户上网体验;内容低俗,扭曲用户价值观念;大量虚假信息,误导欺骗用户;恶意插件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
APP侵害用户专项整治工作组成员、捷兴信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APP个人信息保护技术专家盛大江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
“
我们曾经查过弹窗广告中是否存在恶意应用,当时的确查出一些问题。对于弹窗广告的有关规定,目前还不是特别细,有的时候不好判断。但是现有规定都明确弹窗广告不能造成用户误点击、不能出现诱导性语言描述、必须可关闭、点击区域内才能跳转、不能含有恶意应用。
网友吐槽
因利益驱动弹不停
不用提供经营资质
万次曝光只需元至2万元
弹窗广告因为发布成本低、宣传效率高而成为很多企业获客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个弹窗广告的背后就是一整条利益链条。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网上加盟推广弹窗广告、招商弹窗广告的信息非常多。记者以电商公司要发布弹窗广告为名,通过手机咨询广告商,对方答复:
“
要想达到万次曝光,只需元至2万元,一次曝光展示0.元至0.3元,量越大,单价越低,但是不保证发布时间、网站。若以实际点击量结算,单次点击在0.2元左右。不过投放仅限于与公司建立代理关系的网站或者APP。如果挑选时间、网站,定时、定点发布,费用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另议。
在问及开户需要什么材料时,对方说:“广告客户只需提供推广页面即可,不需要提供经营资质等证明。”
图
网上加盟推广弹窗广告
据了解,弹窗广告其实就是网络平台、APP销售的广告位。广告推广公司与网络平台、APP合作,将需要推广的产品信息以弹窗的形式推送给用户,收取费用。
因为收费是按照两种形式收取,一种是按弹出量,一种是按点击率,因此一些按点击率收费的弹窗广告为了拿到广告主的钱便动起了歪脑筋,将一些广告设定为不需要点击就打开,或者点击关闭键仍然打开。
“
盛大江
指出:“现在不少APP的盈利能力不高,主要是靠广告业务,因此弹窗广告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重要的收入。正因为如此,弹窗广告才会比较多,而且会出现一些不合规的做法。”
法律对弹窗广告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专家意见
应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天津四方君汇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子畏告诉记者:
“《广告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不得以欺骗方式诱使用户点击广告内容;未经允许,不得在用户发送的电子邮件中附加广告或者广告链接。
同时,《广告法》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违反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广告,未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广告主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
吴子畏
认为,虽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对违法违规弹窗广告的处罚内容,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处罚力度较轻,震慑作用有限。
安徽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周世虹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现行法律规定中,为弹窗广告发布者赋予了发布弹窗广告的权利,在形式上给予了网络用户选择权。但同时也给用户设置了义务,即必须自己手动关闭,否则就必须接受或者默认。
“
这一规定客观上剥夺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导致用户无法绕开,无力规避,被迫接受。
他认为,互联网广告应当在规定或指定页面发布、发送,并设置开启按钮,让用户自主选择是否点击浏览广告。
治理工作向纵深迈进相关整治工作迅速开展
弹窗广告从此不能“胡乱弹”
前不久,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开展了“新风”集中行动,重点整治弹窗广告,对低俗、软色情等弹窗广告加大处罚力度,追查淫秽色情网站等非法弹窗广告源头。
工信部近期也针对用户反映强烈、投诉较多的APP开屏弹窗骚扰等违规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特别是对用户反映强烈、投诉较多的“弹窗信息标识近于无形、关闭按钮小如蝼蚁、页面伪装瞒天过海、诱导点击暗度陈仓”等违规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督促企业重视用户诉求,解决好在开屏信息页面中存在利用文字、图片、视屏等方式欺骗误导用户跳转等问题。
截至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新浪、爱奇艺等68家头部互联网企业已按要求完成整改。
记者日前体验发现,淘宝、天猫、饿了么、支付宝、美团、大众点评、美团优选、美团配送等APP打开时,也均未出现弹窗信息。
网友评论
整治弹窗广告
家长注意!买儿童奶酪棒先看配料表!这种要少给孩子吃价格元到元不等,13款干衣机比较试验结果出炉!元的船票炒到元,查!3天“退票”0余张,票价打回原形校外培训六大陷阱曝光!中消协提醒:暑期不要盲目跟风为孩子报班国家药监局提醒!这两款化妆品都是假冒产品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李燕京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田珍祥
本文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