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原标题:不查征信秒批贷款、躺着就能赚钱……上海公布今年首批虚假违法广告典型案例
记者胡金华见习记者赵奕上海报道
“它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用,伤口一抹上它就很快愈合,它有消炎的作用”“喝了三个月,奇迹出现了,怀孕了”等虚假违法广告内容在各种平台上随处可见,严重混淆视听,侵害消费者的权益。
4月13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外公布了年第一批虚假违法广告典型案例,共计10件。年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各类违法广告案件件,查办案件体现两个特点:一是重拳打击医疗、防疫物资、保健食品、金融、房地产等民生相关领域虚假违法广告;二是广告案件的65%来源于投诉举报,反映了市民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虚假违法广告影响面广泛,看起来好像无关痛痒,但是实质上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及安全造成极大冲击,医疗与食品安全、金融这两个领域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和财产权的严重损害。而我个人认为,就是刑法普及不够,打击力度不够,执法部门不重视,执法不严是导致虚假违法广告泛滥的重要原因。”京师律师事务所北京总部刑事诉讼法律事务部主任张立文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虚假医疗广告屡禁不止
《华夏时报》记者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梳理发现,在10个案例中,有5起涉及医疗健康内容。
据上海市监局发布内容显示,上海星和医疗美容门诊部有限公司在大众点评网上发布医疗美容广告,含有“国产瘦脸针兰州衡力”是一种纯生物制剂,可用于改善面部轮廓等内容;“进口瘦脸针BOTOX保妥适”可直接作用于周围运动神经末梢、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放松肌肉等宣传内容。
(图片来源:上海市场监管官微)
而上述商品为毒性药品,不得发布广告,违反了《广告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构成违法发布医疗用毒性药品广告的行为。
上海樊字实业有限公司在未获得医师执业资格或者其他卫生部门认可的行医资质的情况下,通过自设网站首页宣传“樊字疗法”的发明人受到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并将领导人照片刊登在网站首页显著位置。同时宣传“樊字疗法从根本上铲除由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各种疾病,如高血压、脑血栓、脑梗塞、脑萎缩、脑血管硬化”等内容。
(图片来源:上海市场监管官微)
该行为违反了《广告法》第九条第(二)项和《广告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构成广告中使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和形象以及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且使用医疗用语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也曝光了UC、等搜索平台虚假医疗广告问题。为何虚假医疗广告如此屡禁不止?
对此,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之前医疗广告见诸传统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医疗广告转向互联网平台,但政府监管稍显滞后,缺少对互联网平台广告责任的法律和规范。另外一方面,医疗服务因高毛利,支付给互联网平台的广告费也高,即便是因责被罚,但得超偿失,互联网平台广告相对违法成本也非常低。
教育也成重灾区
记者注意到,除医疗违法广告外,教育也成了违法虚假广告的重灾区。
据上海市监局发布内容显示,上海可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其注册设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