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网络广告 >> 网络广告市场 >> 正文 >> 正文

史兴国对谈罗金海为什么Web3将是实现互

来源:网络广告 时间:2023/5/7

8月8日晚,观火琅琊榜第五季第二期播出,阁主史兴国先生(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Hyperchain超块链创始人、前中科院软件所互联网实验室总工程师)在本期的访谈嘉宾是罗金海老师,他是发起人、量子学派CEO,《图说元宇宙》《设计元宇宙》及文津图书奖《公式之美》作者。他既是“数理世界懂诗词歌赋的工程师”,又是“人文学科里懂量子力学的主编”。

两位大咖对谈的主题是《为什么Web3将是中国实现互联网领域弯道超车的绝世良机?》,为我们送来一场思想盛宴!一位是区块链技术扫地僧,一位是知名科幻作家、资深布道者,带来了一场感性与理性、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的深刻对谈!

Web3技术在他们口中变得不再枯燥,而是富有文学性,人文色彩浓厚。史总在谈论Web3、元宇宙时引用了《木兰辞》,并称自己观察到的区块链行业是“左手一根烧火棍,右手一本《金刚经》”的状态;罗金海老师在描述理想的数字藏品时,引用余光中的《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让观众们拍手称叹:高手对谈,确实不一般!

关于“人性是否配得上Web3?”的论述也非常精彩,堪称经典之问:

作为一位区块链资深从业者,罗老师说他现在真的看不起比特币。比特币的现状告诉我们,在良性监管下剑走偏锋完全是有可能的事情,炒币、一夜暴富等现象中体现出的人性的疯狂是无法衡量的。这个问题如果非要一个答案的话,他个人判断是我们确实配不上Web3。

而史兴国说:“不管是数字货币还是区块链圈子的乱象,真正能长期化发展的业务不会是这些,目前只是时机未到。确实切中了人性中罪恶的那部分,但我还是相信人性本身佛魔相生的状态,此消彼长。”

两位的论述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从两个不同方向上引发我们深思。

本期精彩看点:

1、在中国,Web3哪些细分的赛道比较有未来前景?

2、人性是否配得上Web3?

3、人类真正迎来Web3世界估计还需要多久?要突破哪些障碍?

4、如何在web3里面规避风险、抓住时代红利?

5、为什么说元宇宙是人类的元叙事?元宇宙能够风靡全球、造成广泛的现象级传播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6、Luna崩盘带给加密市场什么教训?

7、如何看待NFT的实际价值和未来趋势?

8、理想的数字藏品是怎样的?

9、数字藏品市场只是昙花一现,还是会变成一个长尾市场?当下内卷的市场该如何破局?

对谈实录(有所删减):

第一板块:Web3

史兴国:

在开始之前,我需要向罗老师表达一下敬意。您的文章是足以引发深刻思考的好文章。非常开心今天能有机会和罗老师面对面交谈。您在今年四月底,写了一篇名为《Web3.0与中国无关!》的文章,引起了很多Web3从业者,以及很多想allinWeb3的互联网人的广泛热议;6月14号,您在观火元宇宙数字藏品峰会上发表主题为《人性是否配得上Web3》的演讲专门回应了争议,并给出“Web3时代将是中国实现互联网领域弯道超车的绝世良机”的结论。为什么Web3将是中国实现互联网领域弯道超车的绝世良机呢?您认为在中国Web3有哪些细分的赛道比较有前景?

罗金海:

谢谢史总。我先回应一下写作时的缘由吧。作为资深媒体人,我最初只想把Web3行业稍微梳理一下,可能是措辞上有些过激,在当下舆论环境中产生了强烈的传播效果。至于“Web3为什么是中国实现互联网领域弯道超车的好机会?”,是因为我们大概是从年到年,以一个跟随者身份开始互联网发展;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在应用层面开始与世界互联网大国有一点点平分秋色的味道,但是底层逻辑方面还是基本源于西方世界。底层的互联网思想的话,基本上也都是来自于西方世界,直至Web3时代。

其一是Web3与Web2接轨,而我们在Web2时代积累了良好的、扎实的基础;其二是区块链技术层面,我们基本与西方齐头并进,尤其是应用层面,例如挖矿、矿机、技术算力等领域。

至于Web3的哪些细分赛道比较有未来前景,我认为当下的创业者已经看得很清楚了。第一个当然是钱包,钱包作为身份识别的技术入口,很容易形成一种垄断,就像现在的MetaMask;第二便是链游,链游产业整体刚刚起步,供应链尚未成熟,因此也蕴含着巨大的机会;其三便是IP与文创所形成的创作者经济。

史兴国:

从您的回答中我能感受到,为什么您会把“Web3跟中国有没有这个关系”这件事看得这么重。刚才您提到的那些比较有希望的赛道,有很大一部分可能在中国是没法实施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您对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确实抱着“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我们从CopytoChina变为CopyFromChina,中国无疑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乐土,而您所看好的赛道中最大的制约因素便是监管力度和资本体量。在我看来,两者既是促进因素,亦是制约因素。

Web2时代,中国的互联网社交、电商、短视频、直播等领域都与海外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海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水土不服,因此我一般不以海外视角判断中国市场。在Web3时代,我自然也期望中国能引领世界,但还是要看监管与资本能否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罗金海:

谢谢史老师理解,如果我们仅从VR等硬件方面来说的话,Web3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去聊的东西,因为Web3最核心的还是区块链应用,Web3各行各业的基础和基石。那您又看好哪些Web3细分赛道在中国的发展呢?

史兴国:

从我们较为成功的Web2发展历程看,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中最能够驱动整个产业发展是流量,我们持续使用用户数、日活等反映流量的数据来评价互联网应用的价值。但流量就像不受控制的洪水,随着运营手段的变化而变化。尽管Web2时代的流量可以具体到具体的人身上,但即便如此,流量本身仍然是太粗糙。无论是私域社群,还是企业、网站,流量都只是一个数字,还远远没做到精细化运营的程度。

因此我觉得流量运营中蕴藏着巨大机会,而且Web3的分布式技术可以获取流量中的细节数据,无论是数据层面还是对应权益层面,都能够实现精细化和长尾化。一旦流量能够被精确导向,能够体现长尾价值,那就意味着Web3产业就可以像水利工程一样,能够更有效地把流量的价值挖掘出来。

Web2时代始终未能精确表达流量的价值,我们只知道流量具有价值。而Web3刚刚起步,但数字藏品、NFT等精确映射权益应用已经诞生,从早期的艺术收藏,如今已进一步扩大到文旅和个性品牌,往后还可以与土特产、会员式贩售等行业结合,通过流量的精准匹配以匹配需求,这也需要更为精确和复杂的权益表达,这才是Web3的关键。

当越来越多实体业务需要这种权益表达的时候,更多的消费型业务才会进入Web3,而不只是当下支撑Web3“里子”的金融类、资产类业务,那时的Web3才会有更长远和更实在的发展。

我记得罗老师在观火元宇宙数字藏品峰会上的演讲主题给人很大思考空间,主题名是《人性是否配得上Web3?》。您是Web3最早一批创业元老,推出第一个加密货币电子商务币须网,第三方支付平台colapay,以及后面的coincola,一路走来也见证了不少人性。在演讲中您提到:NFT、DAO都是给良善的理想主义者的优秀工具,但现在出现了无数的漏洞和骗局。所以您抛出了这个问题:“人类是否配得上web3?”对此您有自己的答案吗?

罗金海:

我确实做过不少项目,在行业早期做过“布道者”的角色。但时至今日,我真的看不起曾经我们倾注心血的比特币了。其一,比特币多年以来,几乎没有太多技术层面的进步;其二,比特币也未能像我们这一批原教旨主义者所想象的成为未来的货币;其三,比特币现在已经完全被华尔街资本所控制,其行情几乎与纳斯达克的走向一模一样。我在谈到人性是否配得上Web3的时候,我们这些在Web3中攫取财富的这些人,我们真的能够接受比较良性的监管吗?我们自己愿意接受这种监管吗?

比特币的现状告诉我们,在良性监管下剑走偏锋完全是有可能的事情,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悖论。我们对过于霸道的监管高声疾呼,但如果监管日渐良性化,我们还是有可能走上邪魔歪道。

我们早期做过许多理想化的项目,比如加密体系中的淘宝。但时至今日,我们回首一看,加密行业中仍旧存活的仅是能为大家带来财富的项目,一个是交易所,一个是挖矿。至于真正设计技术创新的应用大多无疾而终,我们自己的项目也是一样。

炒币、一夜暴富等现象中体现出的人性的疯狂是无法衡量的,正如当年牛顿所言:“我可以推测天体运行规律,但我无法预测人性的疯狂。”

这个问题如果非要一个答案的话,我个人判断是我们确实配不上Web3。

史兴国:

我认为任何新技术都有野蛮生长的阶段。在我印象中,年到年,人们普遍对互联网持反面态度。当时上千元的入网资费,以及未受监管的黄赌毒、盗版等负面领域反而吸引了对新技术有着“敏锐嗅觉”的投机分子,可随着正面行为的人越来越多,互联网由此也变得不一样了。

不管是数字货币还是区块链圈子的乱象,真正能长期化发展的业务不会是这些,目前只是时机未到。您确实切中了人性中罪恶的那部分,但我还是相信人性本身佛魔相生的状态,此消彼长。在目前的人性还难以完全接住Web3的伟大变革这背景下,您提出“Web2.5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会占据主流,以方便世界向Web3过渡。”可以跟大家解释下,什么是Web2.5吗?有哪些您认为还不错的Web2.5的成功案例?

罗金海:

其实我的看法跟史老师的结论并无二致,Web3与互联网的逻辑一脉相承,在底层技术驱动下随着时代前进,这当然无需质疑。

既然史老师提到,咱们就回头来看互联网,如今的互联网所倡导的共享、免费、自由概念和信息大爆炸、全球化等影响都是利弊相生。比如全球化后的逆全球化,信息大爆炸导致人类千年以来的线性思维被打碎,知识和眼界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理性,反而如今的互联网愈发情绪化,人们的知识结构也不再完整,甚至无法如信息匮乏的印刷时代的人类一般具备深刻思考的能力。

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的弊端形成一个众声喧哗、娱乐至死的生态。连Web2我们都接的不好,遑论Web3呢?史总所言我当然也赞同,只是我们用理想主义所构建未来实际上与当下时代并不合拍,就目前而言,技术进步与人类的进步并未达成一致。

接下来说Web2.5问题。自我的项目经验看,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认知限制,我们无法将Web3初期应用的所有动作行为都和Web3相勾连,而是嫁接在已成熟的Web2产品之上。

其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