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我们需要国产芯,是的,中兴被罚之后,谁都知道这件事的迫切性,但有些事,并不是我们喊几句加油就能解决的,实际上,中国早就开始了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布局,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投入的力度都不可谓不大,但收效甚微。梁宁回忆了她经历的芯片行业的创业往事,文章很长,但看罢也许你就能明白,“无芯”的症结究竟在哪儿。
本文转自“梁宁-闲花照水录”,作者:梁宁。
中兴事件引发一片网络热议。什么“这次被美国卡住的芯,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中国芯老炮:缺芯是因为缺钱”“国产操作系统,要靠BAT”……这种言论看得我胸痛。
忍了几天,今天忍不住了。说说自己经历的一段往事。
不知不觉写了一万字。分几个部分:
辉煌开局、第一第二棒的困难、系统生态的困难与大溃败、复盘方舟和永中错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做不出操作系统。
辉煌开局
年到年,3年时间,我作为倪光南院士的助手,参与了方舟CPU、永中Office、NC瘦客户机和Linux操作系统的工作。
年,方舟1号横空出世。被媒体称为“改写了中国‘无芯’的历史”。科技部重大专项、计委重大专项、信息产业部产业扶持基金全都给了钱。
方舟1号的技术鉴定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出面,前任院长宋健、前任副院长朱高峰亲自担任鉴定委员会正、副主任。
年7月10日,方舟1号发布,北京市前副市长刘志华亲自当发布会主持人,曲维枝部长等几个部长都到了现场发言。之前,还有李岚清副总理3次听取工作汇报等。
这就是当时方舟1号CPU得到的待遇。最高规格人、钱支持,全到位了。
我从年开始参与方舟的项目。呈送、计委(现在叫发改委)、信产部申请支持的报告,我都是执笔人。技术鉴定会、新闻发布会都参与筹备。
难以忘记年4月,第一批流片回来,紧张的调试之后,我们看到自己动手设计的CPU启动工作了。刘强看着我眼睛说:“芯跳了”。那一刻,难以忘怀。或许,这是那件事里,最美好的一瞬间。
方舟科技是加拿大华人李德磊创办的企业。
李德磊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后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读博。然后就留在加拿大。
年1月8日,方舟科技的前身百拓立克公司在京注册成立。主要靠李德磊介绍外包业务。
年,离开摩托罗拉的李德磊加入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担任微处理器设计总监,与此相对应,BBT承接的外包业务也从摩托罗拉转向后者,主要做基于日立芯片的相关业务。刘强那个时候博士毕业,加入任研发副总裁。
年,李德磊找到倪光南,倪光南看到这里磨练了一支做CPU的完整技术队伍——这是他梦寐以求的。
当时的背景是,中国IT产业界,以及倪光南本人一直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和芯片耿耿于怀。(18年了,还是如此)
当时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说,“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其中的芯是指芯片,魂则是指操作系统。
于是,倪光南帮方舟找钱、找政府、找中芯需要的一切资源,而他本人没有从中芯拿一分钱,零股份。他愿意付出一切,他想要一个新的IT产业核心框架。
倪光南院士给我讲方舟CPU+Linux操作系统,做成瘦客户机NC,“云+端”解决方案,替代Wintel架构的时候,我当时兴奋得紧紧攥住拳头,指甲掐进肉里。
我们以前在联想,玩的是Wintel联盟(微软与Intel联盟)设计好的游戏。Wintel就是你的顶层,你的成本与性能只能在它框定的空间里。
而现在,我们这群人,正在动手改变核心框架。给我们的IT产业带来完全不同的,成本与性能的想像和设计空间。这件事简直太棒了。
第一棒和第二棒的困难
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敢为的俞慈声任北京科委副主任。曾被邓小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