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变身为“广告公司”!其实这并不奇怪。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流量是一个极其值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
早上看到一则新闻,说净利增长80%的背后,正在变身为“广告公司”。
从年年报看:的主要收入构成为互联网广告及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智能硬件业务,收入分别为91.15亿元、16.98亿元、10.99亿元。
是家广告公司,意外吗?
前段时间的B站路演,商业模式的收入上有83%的净营收来自移动游戏,7%来自广告,7%来自直播。又是一个干着视频直播,挣着游戏的钱的公司。
B站的商业模式
照理说,也好、B站也好,可都是在自己领域响当当的大厂,怎么一看财报,挣得都是广告、游戏的钱?前期把主业干那么久,就图个圈人做广告卖游戏么?
记得当年还不流行互联网广告,游戏还主要是端游时候,也活得挺好的,还跟腾讯干架绑架用户呢。当年什么卡巴斯基,我那大脑袋电脑一用就卡,于是就付费买了个小杀毒软件,好像是跟国外什么公司合作的。
当时能卖,现在怎么就不能卖了?其实,也不是不能卖,那个PC时代,移动社交还没那么普及,现在移动流量这么值钱,不卖白不卖,还能复用。
流量是资产,而且很值钱
说到流量,流量到底是个什么?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说个一二。
通俗点说:流量就是渠道,就是与现在客户的触点。所以很多免费的互联网产品,基于做规模,做的就是触点。
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挣钱逻辑)
将互联网产品一分为二看,会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做内容和做渠道。
前者卖的是IP,文学、影视、动漫、游戏、音频等泛娱乐,还是在线精品课程,本质都是在买IP,是可以直接收费的产品。那么那些免费的产品在干什么?做公益么?
当然不是,他是在做渠道,什么“连接”、“平台”、“社交”等等,本质都是在描述着渠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熟人社交比陌生人社交更好用?交易有潜在征信背书的要求,熟人背书总好过陌生人吧。
交易渠道类上,可以分为两类:工具产品和平台产品。
那么下面具体说说这两类:
1.工具产品:为解决问题而生
工具产品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产生的,如果这个问题只有你能解决,那么你就可以收费。比如说:2C的专业医疗解剖App,专业知识要求强,可不是谁都能做个出来的。再比如:2B的ERP,复杂需要定制化开发,要投入巨大成本的,有价值,没这个工厂就乱套,效率低下。
反之,也有些产品非常的轻量,最典型的就是国民级产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062.html